2008年11月16日星期日

地铁上·偷听

今晚去东单游泳,坐一号线回来。地铁上,我在读一本李普曼的《公众舆论》。西单站上来一对情侣。
男:“刚才那个手机是什么型号的来着?N85?”
女:“N78。记性这么差。”
男:“我当时根本就没记。看了一下,脑子就想别的去了。”
女:“想什么了?”(此处声音很嗲)
(沉默)
女:“想我的那个包,你没买。”(此处声音更嗲)
(男笑肌抽动几下,把手环在女的腰上,女左手抓着男腰间的衣褶,中指有枚小小钻戒)
男: “那个包太大了嘛。。。”
女:“还有那件大衣。。。黑色的那件。。。”
(女滑出男的胳膊,往前一步到地铁的玻璃门前站着,把玻璃门当镜子照)
画外音:复兴门站到了。。。(两男女下车)

此时偷听路人甲继续她对《公众舆论》的阅读。在身旁的路人乙的眼里,她在刚刚过去的西单站到复兴门站的行程中没有翻动书页。然而随着列车的再次启动,她翻到了新的一章,题头的黑体字写的是“第二十四章 新闻、真相与结论”。

听——看——读,世象,我凭一点言语形成我对一对无聊男女的主观判断,尽管我自以为是在对这一幕进行客观呈现。路人乙凭我在地铁上看书的一时行为形成对我的印象,尽管可能与完整的我有所出入,但我永远不得而知。写作者通过文字传播思想,但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味道,因其国家、种族、文化和教育背景、宗教、党派不同,而谁又能说自己所理解的就是作者的本意?

那么,如何得出真相?或者,一对男女引发了我的兴趣,我作为路人甲引发了路人乙的兴趣,如同文字在读者中引起反应,这反应已必然经过主观的加工。

那么,反映世象的新闻呢?在看者与被看者之间,报道者与当事者之间,存在绝对的真相吗?还是,每人一个罗生门?

1 条评论:

cuccu 说...

当你在想“本意”这个词时,你想知道的是什么?